感通茶 大理州茶叶站 花永芝
大理州农业局 李宏国
感通茶因产于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是云南比较早的地方名茶,明,冯时可《滇行记略》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浙江绍兴)。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明一统志》:“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载有:“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明代李元阳在《大理府志》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明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游荡山(感通寺),以茗相待,感通茶茶好水佳,但烹法不当,刘维授印光(和尚)新法。李元阳在感通寺寒泉旁建“寒泉亭”,刘维巡按写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记》:“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数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遂与众友,躬诣泉所,并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此外,刘维《感通茶与僧话旧》诗云:“竹房潇洒白去边,僧话留连茗熏煎。海山久思惟有梦,心中长住不知年。”
明末(1639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农历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在《滇游日记》中,这样记载:“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清代,余怀(公元1677年)著《茶苑》,书中记有:“感通山岗产茶,甘芳纤白,为滇茶第一。”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该茶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感通寺周围逐步发展成集中连片茶园。开始以加工滇青茶为主要产品。到七十年代中期,下关茶厂引进了机械设备,加工烘青毛茶,作为苍山雪绿的原料。
1985年,茶厂为了恢复历史名茶,专门组织技术人员长期吃住在感通寺旁上末茶场,对大理感通茶进行了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作出了恢复和发展大理历史名茶“感通茶”的决定。当年就将数百年古茶树的幼嫩芽叶采回,并从现有栽培云南茶树大叶品种茶园采摘幼嫩芽叶进行了反复试制对比化验分析,确定以春季幼嫩芽叶作为原料,参照历史记载的加工工艺,结合现代新技术经反复实践,加工制作成现今的感通茶产品。
1986年,拟定了试制方案,初步确定初、精制工艺规程,同年试制产品18195千克。1987年7月,邀请大理地区有关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对试制产品进行了品质鉴定,受到与会者们的肯定和认可,一致认为该茶色、香、味、形都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征集到一些改进意见。几年来已形成小批量生产,年产量在400千克左右。
原料与初制:感通茶采用感通寺一带大叶群体品系茶园清明前后10天萌发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为鲜叶原料,经杀青—初揉一复揉—理条做形—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半烘炒绿毛茶原料。
精制工艺:感通毛茶拼配→筛拣→拼配→补火→检验入库。精制要求按《云南省下关茶厂技术标准》茶叶加工工艺规程执行。
1990年,大理州茶文化研讨会上,该茶被确认为“大理白族三道茶”的专用茶之一。
该产品于1992年三月街民族节地方名特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金花奖”,同年6月评为云南省名茶称号,1996年10月评为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
产品不分等级,制备实物标准样,为品质的最低界限样,每5年更换一次。
质量要求:感官指标为,外形条索肥硕紧实,呈弯曲状,白毫明显,色泽墨绿油润,内质香气馥郁持久,呈熟板栗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嫩匀明亮。
理化指标:水分75%;总灰分≤70%;茶梗≤10%;无非茶类夹杂物。
卫生指标:铅(以Pb计)≤2mg/kg;铜(以Cu计)≤60mg/kg;六六六≤02mg/kg;DDT≤02mg/kg。
内包装符合GBR147要求的300克进口白版纸,成型纸盒,内衬塑料袋,规格为145×9×4厘米。外包装采用五层纸板箱,内外两层用25克挂面纸,中间用2层180克夹心纸材料制作而成,纸箱规格为51×41×41厘米。箱外有按GB771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内外包装除生产日期用油墨打印外,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商标、有效期、标重等内容一次印刷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