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殖民者-荷蘭人 發現通往印度航線的歐洲航海家早在15世紀就經常往返於南非的海岸線上。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在開普敦的桌灣(Table Bay)建立了第一座遠洋補給站。不久,他們和庫族人和閃族人的公平交易就演變成為黑人口中的「侵略戰爭」;第一批歐洲拓荒者在開普敦附近的富饒土地上耕作,生產葡萄酒和小麥,到了18世紀初葉,拓荒者已經越過山脈,把領土延伸到乾旱臺地(dry karoo)上。
歐洲人登陸南非初期,原住民逐漸往北遷徙進入更深的沙漠,仍舊過著游牧和打獵的生活,他們在17世紀初期還沒有受到荷蘭當局的干涉。到了17世紀中葉,庫族人和閃族人因為感染天花而大量滅絕,失去了原有的土地、牲口和水源而變得一貧如洗,既有的部落文化喪失殆盡,淪為殖民者的奴隸。至於後來班圖(Bantu)黑人民族的「棄土運動」(mfecane)之說,到現在還有爭議。
在殖民地邊緣地帶,異族通婚的情形屢見不鮮,形成了多種族文化,但由於白人的民族優越感,階級社會已經形成。1770年代,白人和黑人的首次正面衝突,在開普敦以東700公里處的恩古尼(Nguni)部落區爆發,往後的一個世紀,戰事間歇持續著,黑人部落不願接受白人統治,白人便結合部分黑人族群,與對抗者作長期抗戰,雙方遍體鱗傷。19世紀末,白人獲得勝利,但社會凝聚力濃厚、身體也較庫族人和閃族人強壯的班圖部落依然保存著強韌的生命力,人口比例大為超過白人。
1800年初期,在距離白人殖民地很遠的東海岸,黑人社會掀起一股部落整合運動,可能是基於人口壓力,加上東岸的葡萄亞人的奴隸販賣行為,「黑人王朝」的勢力呼之欲出;軍事力量高度集結的祖魯王朝趁勢崛起。1820年,常勝將軍祖魯王沙卡(Shaka)推動革新,東、南部非洲的黑人部落幾乎全部臣服在他腳下。
白人勢力延伸的結果,各地反抗勢力形成了既深且遠的影響,甚至達到中非地區,這些力量所到之處感染了其他部族,摩述束(Moshoeshoe)建立的賴索托王國便是當時的分裂勢力之一。在黑人眼裡,高原帶的暫時性人口遞減的確有助於白人勢力的擴張,甚至造就了「民族大遷徙」(荷裔斐族人從初期根據地開普省向北拓荒,一直擴張到今日的約翰尼斯堡以北) 的神話。據黑人史書記載,白人遷徙到渺無人煙的大片曠野上,只為了向20世紀的人們證實他們控制了這片土地而已。 |